金丝楠木: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金丝楠木与黄花梨、紫檀并列三大名材,有着“白木之首”、“软木之王”等美称。千百年来,金丝楠木以其淡雅的色泽、温润的木性、天然的纹理、怡静幽远的清香,洋溢着雍锦大气、温华不奢、有着超凡迥异的特质,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的心之所爱、文人雅士的情之所钟,影响到我国文化发展的很多方面。
我国盛产楠木。按现代植物学分类,楠为樟科楠木属,分布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北和湖南等地,现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楠木之中,金丝楠木又是最好的材料。金丝楠木并不是指一种树,更不是指仅产于某地的楠木,而是指樟科楠木类桢楠属中的桢楠、紫楠、闽楠、利川楠、浙江楠以及润楠属中的滇润楠(民间称香楠)、基脉润楠、粗壮润楠这8种楠木树种。
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对楠木的描绘却极富传奇色彩和人文情感。在各类史籍中,随处可以找到金丝楠的痕迹。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古人就有涉及当时楠木分布的记载。到了秦汉,随着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楠木也广泛为人所知。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已经标出江南地区出产楠木。西晋时期,左思的《吴都赋》中,也有“楠榴之木,相思之树”之语。隋唐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楠木被更多的史书所提及。唐剑南节度使史俊所吟《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中,用“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之佳句词表达人们对楠木的赞赏。明清两朝,楠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树种,关于其特性的记载也更加明确,比如《本草纲目》中,有“楠木至南方,而黔、蜀诸山尤多”;“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围,气甚芬芳,纹理细密”的记录。而据明末清初大学者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当时楠木已被分为三种,即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美观;水楠,木质较软;金丝楠(紫楠),木纹千姿百态,如金丝缕缕。其中流光溢彩的金丝楠,“则历时空迁变尤显其温润,经岁月淘洗益见其沉凝,以其木之性而有金玉之姿,堪为楠木中之上品”。“其木质细腻,淡雅纯美,千年不腐,万年不坏,可谓天才地宝,造化所钟”。对于久埋于土的金丝楠所形成的阴沉木,这个时期也已经出现明确记载。这里所说的“阴沉木”,是指金丝楠木因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变动而久埋于土中的木材,自古以来“阴沉木”就被视为名贵木材,成为尊贵及地位的象征。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他的《新齐谐》中就说:“相传阴沉木为开辟以前之树,沉沙浪中,过天地翻覆劫数,重出世上,以故再入土中,万年不坏。其色深绿,纹如织锦。置一片于地,百步以外,蝇纳不飞。”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于金丝楠的喜爱可谓源远流长。
一般来说,千百年来,金丝楠木主要是从视觉、嗅觉和触觉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其魅力的。金丝楠木之所以驰名于世,顾名思义,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独特的金丝。可以说,是这些金丝,造就了金丝楠木的身价不菲。据有关材料记载,楠木在中国约有34种,其中在用材时,剖面能够在光线下出现金丝的即可称为金丝楠。因为其木纹中有结晶,在强光反射下会闪闪发光犹如“金丝”,故而得名。所谓“金丝”,肉眼看呈现金黄色的反光,半透明状。在放大镜下显现出金丝状。所谓“金丝”通常是由于树脂晶体或特殊的木质纤维所形成,由于木纹结构的原因,使得金黄色和透明晶体沿着木质纤维排列而呈现出金丝状。所以一般会有方向性。金丝楠的每一根木质纤维都是金光闪闪的,质量上乘的金丝楠木纹理细密,精美异常,制作的家具在光照下金丝浮现出晶莹通透、夺目闪烁的特征,人在它周围缓步走动时,可以看到木面金丝有水波流动般的幻影变换,金丝闪耀,瑰丽多姿。尤其是金丝楠木的新切面,呈现出黄褐色带绿色的光泽。而沉沙于江河千万年的金丝楠阴沉木的纹理还要复杂,其色深沉,纹如织锦,充满着迷人的神秘:在不一样的方向,它的纹理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这边看是水波,那边看却是蟹爪,另外一边看却是古朴的山峰纹。虽然不少木材也有金丝,但都不及金丝楠木的绚丽和持久,据说保养得好,几十年的老家具仍然金光灿灿,即便表面磨损、污染等稍加处理就会恢复。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金色总是代表尊贵财富之意,而金丝楠木的纹理细腻清晰,金丝波动,是身份、品位、文化的象征,从它的身上可以感受到高贵的韵味,在金丝中掩映出的状如水滴、祥云、虎皮等各式纹路,又恰恰代表了人们心中生财、聚气、镇宅的祝愿。
金丝楠的香味,是让人对其迷恋不衰的另一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楠香寿人”的记载。金丝楠木具有一种被人形容为“静、雅、清、透”的香气。每当把玩金丝楠工艺品时,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让人不禁迷醉于其中,虽然久闻也无不适感,还可以提神醒脑。而金丝楠乌木,虽在地下埋藏几千、上万年,但金丝楠仍然芳香并且更加浓郁和醇厚。楠木家具用了几年后,一般就不太容易闻到香味,但遇天阴下雨,潮湿的季节,或长时间在外回家等,金丝楠木本身具有香味,会从摆放金丝楠木的房间里淡淡幽香扑鼻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很多从事木材工作、长期接触金丝楠的工艺师,往往通过特有的香气味就可以区分金丝楠和其他木头。行家告诉我们,平时把金丝楠乌木把件和纯棉手帕或纯棉手套一起揣兜里,香味吸附在棉布上,很香、很明显,在把玩的同时又嗅了香味,也算是妙趣之一。凭借着这种淡淡的幽香,金丝楠征服了在书房中读书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些古代帝王。
金丝楠木的第三个独特之处,是它显示出的“木性”。每当人们触摸金丝楠时,绝不会有硬邦邦的感觉,而是感到质地较为柔和,手感细腻似脂,光滑似绸,冬天触之不凉,夏天触之不热。由于金丝楠木密度适中,柔软中带坚韧,其纹理顺而不易变形,很少出现翘裂现象,而随温度的变化它还会具有小幅度的胀缩,这些特性是其他木材所不能兼备的。金丝楠的质润有节等与众不同的特性,正与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情趣相吻合,成为寄托士大夫精神之最佳载体之一。
除了在视觉、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们以直接的感受外,金丝楠还在很多方面向人们展现了它的优点。金丝楠木具有防虫害的性能。古书上曾记载金丝楠“百虫不侵”。民间自古也有“金丝楠木家具百米之内不生蜱虫”的传说。现代研究告诉我们,金丝楠木的确可以抗腐木菌、白蚁的侵蚀,应用金丝楠木所制造的家具能够保障抵御虫害,无论是用来保存衣物,还是保管书籍,都能够确保不受虫蛀的危害。除此之外,金丝楠木还能够长期确保食品的新鲜度,也即具有一定的保鲜性能。此外,金丝楠木具有很好的防腐性能,虽被埋到地下很长时间,历经岁月的侵蚀而不易变形却可以保持不腐烂,闻名世界的三峡瞿塘峡的悬棺就是用金丝楠木打造而成。中国古代的医书中也有不少关于楠木入药的记载,古典医学认为,金丝楠生于温暖湿润的气候之下,富有不腐不蛀有幽香的特质,因此具有“散寒化浊、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治胃冷吐逆、耳出脓水等疾患。
此外,有学者认为,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南”为极尊之位,是古人信众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它代表了权力、地位和身份。所以皇帝登基、议政一律都是面南背北。而金丝楠的“楠”字的组成是“木”和“南”,既然“南”为极尊之属,木中之南的“楠”木自然便为极尊之木。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以及内部装修中,所用木材也就顺理成章地以楠木为尊。金丝楠木也顺理成章地与皇室贵胄之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
作为建材,金丝楠木在明清两朝一直被皇室垄断性地选择为建筑材料。明代修建宫殿、陵寝基本纯用楠木。明代的皇木采办即为楠木。到了清代,楠木同样是皇家建筑的首选用料。今天,我们看到在紫禁城内,金丝楠木除了陈设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主要宫殿外,还遍布在紫禁城的东西六宫、内廷苑囿、礼神敬佛的佛堂等处。大量的楠木家具,被充盈到各个宫室中,成为宫殿内部的重要家具陈设。金丝楠木家具曾经在皇室日常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仅被宫廷档案所载录的金丝楠木家具,数量就超过两百件。“金丝楠木家具曾在宫廷广泛使用,而且家具种类繁多,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家具类型。其中,案桌和书格这类实用家具的数量最多。”除了在日常生活的家具中经常应用楠木之外,皇室的箱子、柜子等也多应用楠木来加以制造。在所有的楠木材料中,金丝楠木由于其黄金一般的颜色,更是受到皇室的垂青,并且与紫檀木、红木进行有效搭配,共同成为皇室家具的首要木料选择。
据研究,“大慈真如宝殿和明长陵祾恩殿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完好的明代金丝楠木大殿”。其中,坐落于北京北海公园的大慈真如宝殿可以说是当时金丝楠建筑的优秀代表。此大殿是清代乾隆初期在一座明代藏经殿的基础上建成的,整体由二十余根高达十米、直径半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撑,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
虽然封建帝王拥有绝对权力,并对金丝楠孜孜以求,不过限于当时交通不便,造成物流成本巨大,也让很多无辜百姓为此丧命。据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统计:“计木一株,山本仅十余金。而拽运辄至七八百人,耽延辄至八九月,盘费辄至一二千两。”而在采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员伤亡,在楠木的主产地蜀地,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采木之艰辛与劳民伤财。另有记载说,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由于耗资过多,康熙深感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遂改用东北黄松,很多大殿之木柱则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 但封建帝王将相对于金丝楠的迷恋并未丝毫减弱,而是采用了另辟蹊径的办法。京城坊间代代传说,当年乾隆看中了明陵的金丝楠木,于是以修葺明陵作掩护,“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拆下上好的料子给自己修建寿陵。资料上也确实有记载,乾隆修葺过明陵,而且运回了包括金丝楠木在内的大量明陵物料。在现代的考古中,考古学者也亲眼看到清陵建筑材料中使用了明朝的木料、砖石。
多少年来,金丝楠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之无穷魅力。如今,封建帝王连同他们对于金丝楠的“垄断”已经为历史所湮没,金丝楠木制成的工艺品、家具已经成为每一位民间喜爱者可触可及的“平常事物”。金丝楠木越来越受到追捧,成为了收藏界的新贵。虽然目前围绕金丝楠出现的是波涛汹涌的商业大潮,但谁都无法否认,金丝楠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经成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鉴赏和发掘。
本文来自:四川巴蜀神木艺术品有限公司,网址:http://www.scbssm.cn/,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四川巴蜀神木艺术品有限公司!